走進大方鎮金寶埂梅明豬場,幾千頭生豬在豬欄里熙熙攘攘,工人們在豬場里穿梭,有的在投喂豬群,有的在清潔豬欄,有的在檢查豬仔的健康狀況.......現場一派忙碌的生產景象。作為梅明豬場的合股人兼創始人,梅波正在耐心地指導著豬場的生產工作。
梅波,三和村黨支部書記,大方鎮三和村人,2004年入伍,在服役期間曾在部隊榮獲個人三等功。2008年退役后,梅波在深圳一間模具公司工作。在步入新時代之后,全國鄉村振興事業進行得如火如荼,當時在深圳一線城市發展,但是梅波始終心懷家鄉發展。2017年,梅波在得到家人的支持下決定離開模具行業,毅然選擇回到家鄉,為家鄉的振興貢獻青春和力量。
太平村金寶埂梅明豬場
排除萬難,化身創業致富帶頭人。回到家鄉大方鎮后,梅波在山上看到眼前的山地除了種植巴戟天外,幾乎無其他產業。“大方鄉親勤奮樸實,決不能讓他們過貧窮日子。”站在山頭上的梅波堅定地說。方向有了,意味著接下來就是尋找適合的創業項目。
2018年,非洲豬瘟傳入我國,隨著大批生豬感染豬瘟,流入市場的豬肉大量減少,物以稀為貴,豬肉價格大幅上升,當時平均一斤普通的豬肉在20元以上,對于發展生豬養殖業,在當年既是巨大的風險又是巨大的機遇。“這波疫情雖然來勢洶洶,但是總會有過去的一天。”隨著當年敢于養豬的人越來越少,梅波漸漸瞄準了價格高漲的豬肉市場,決定抓住機遇發展生豬養殖業。
當梅波將發展生豬養殖業的想法告訴弟弟梅明后,兩人一拍即合,決定攜手“養豬”,迎難而上。“兄弟同心,其利斷金。”2019年,梅波和弟弟梅明在家人的支持下各投入60多萬元在太平村金寶埂建設占地面積12畝的生豬養殖場,同時積極帶動大方、太平、上福、五豐村入股豬場,豬場初步養殖1000頭生豬,并雇請6名村民幫忙日常打理經營。面對從未涉足的養殖技術,骨子里不服輸的梅波,發揚軍人敢啃“硬骨頭”的精神,撲下身子,一邊向書本學、向農民學、向養殖專家學,潛心鉆研養殖知識,一邊跑市場、搞調研、做策劃,打通銷售渠道。
如今,在梅波和同事們的努力下,金寶埂梅明豬場平均年產6000頭生豬,每年純利潤保持在90萬元以上,輻射帶動了一大批村民脫貧致富,梅波也成為鎮里的致富帶頭人。
梅波(左二)和上級領導在三和小橋重建施工現場指導工作。 鐘梅 攝
傾聽民聲,化身基層治理“領頭雁”。梅波除了是一位退役軍人外,還熱心公益,積極服務群眾,2020年被村里選舉為三和村黨支部書記,村委會主任。從部隊退役16年,從一名普通戰士到豬場合股人再到“兵支書",“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用心回饋家鄉回饋社會”是梅波樸素的目標。
梅波(右一)和鎮領導到現場視察道路修復情況。 鐘梅 攝
自擔任三和村黨支部書記以來,梅波團結帶領全村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不畏困難、積極奮斗,大大改善了村內群眾生活水平。當梅波聽到群眾反映有些自然村里的水泥路還沒有普及,一到下雨天,村里的道路就變得泥濘不堪,行人有時會因為地滑而摔倒,出行非常不便。梅波知道后,迅速組織村兩委干部召開會議,大家一致認為修建村里的硬底路是當務之急,決定將其納入村委民生工程。隨后,梅波主動向上級部門申請資金和項目支持,經過一番努力,上級部門也決定給予撥款。之后,三和村便完成了石龍、坡肚、辦塘三條自然村通行政村“四好公路”建設,道路硬化5.199公里,道路實現通車后,梅波和村委得到了村里鄉親們一致好評。
在接下來的幾年里,梅波主動申請了多個民生項目,并推動項目落地。如對三和小橋危橋重新建設、將增西口至三和段公路進行“單改雙”建設、興建5個儲水池、升級改造舊小學作為新黨群服務中心等,不僅完善了村里基礎設施,普惠群眾,也讓新的黨群服務中心更好地為黨員群眾服務。
梅波(左一)和縣直部門同志一起在梅屋村植樹添綠。 余文智 攝
俯下身子,化身綠美建設踐行人。“鄉村要發展,也要留住鄉愁。”曾遠在深圳打拼過的梅波深有體會。在省委實施“百千萬工程”的過程中,梅波乘住黨建引領鄉村綠化的政策東風,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深入各自然村進行詳細摸查,制作行政村、自然村綠化點位圖,落實掛圖作戰。積極發動鄉賢群眾以及縣直機關單位工作人員返鄉投資投勞,全面推進鄉村綠化美化。2023年以來,動員鄉賢群眾捐款3.88萬元,組織全村開展綠化活動10場次,在全村“四旁”、“五邊”等區域種植油茶、桂苗、嘉寶果、蓮霧等樹苗1040棵,大大綠化美化了村莊環境。
“自從梅波擔任我們的村支書以來,橋修好了,路也加寬了,環境比以前舒適多了,家里的經濟也趕上了,感謝他的辛勤付出,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心和關懷。”三和村的謝姨感激地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