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不只是為了還錢,更是為了回報一份善意,一份尊重。而這份善意和尊重的背后,歸根結底,還是感恩與誠信意識,這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。
“別人能夠借錢幫助我們,那是真心實意,時間再久也得記著有朝一日要歸還。”10月17日,吳生杰接受記者采訪時,仍在重復著父親一直以來的做人信條。12年前,吳生杰一家因父親左運齊手術費一籌莫展,廈門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院管床醫生王博文塞給家屬3000元湊齊了費用,他們一直記在心里,最終在2022年國慶假期輾轉千里將錢送到醫院。這場雙向奔赴的暖心故事引起了社會廣泛好評。(10月18日《北京青年報》)
患者遲遲湊不齊手術費,醫生慷慨相助,這背后體現出的是醫者仁心,是醫者以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危為重的理念。而患者一方12年以后親自趕赴醫院還錢,這背后體現出的則是做人要誠信,也要懂得感恩。
一邊是對他人處于困境時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,一邊是對幫助自己的人銘記于心,于是才有了今天這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雙向奔赴的暖心故事。最近網絡上流行一句很“雞湯”的話:兩個溫暖的人總會相遇,然后彼此溫暖。而新聞中的醫生王博文和患者左運齊的故事,不但告訴我們溫暖的人終究會彼此溫暖,而且還會讓更多人感受到溫暖,乃至溫暖這個世界。
12年的時間不算短,在患者左運齊帶著他的兒子奔赴千里來還錢的時候,王博文醫生已經完全忘記了這回事,經查詢當年病歷、和患者電話交流后,才回憶起來。但是很顯然,作為患者一方,他們不但沒有忘記這件事,而且隨著時間拖得越久,他們還錢的心情也就越迫切。
需要特別指出的是,當初王博文醫生借錢給左運齊做手術的時候,既沒有讓對方寫欠條,也沒有讓對方多久還錢,甚至連借錢給他這件事,都是偷偷進行的,沒有讓患者告訴其他人。這當然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,同時也說明王博文醫生為人處事的低調,內斂,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,如果患者一方最后沒有還錢,那么即便王博文醫生想要,從法律角度來看也很難要回來。
這當然只是一種假設,真實情況恰恰相反:王博文從來沒有想到去追討這筆錢,乃至都忘記了還有這回事,而左運齊一方也從來沒有想到不還錢,即便這些年來遭遇了妻子車禍去世,家庭條件艱難,父子兩個四處打工謀生,卻仍舊在有了積蓄以后,親自趕到醫院還錢。
事發之后,網友紛紛為雙方點贊。正如有網友所說的那樣,患者完全可以找到王博文醫生的聯系方式,通過匯款、微信轉賬等方式來還錢,但是他們選擇駕車1300多公里,親自前往醫院歸還,說明他們不只是為了還錢,更是為了回報一份善意,一份尊重。而這份善意和尊重的背后,歸根結底,還是感恩與誠信意識,這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。
(校對:呂世成)